我省開發區如何借力京津實現高質量發展?專家學者認為
聚集高端要素 打造創新高地
在京津冀產業經濟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中,開發區發揮著排頭兵的重要作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面前,我省開發區如何借勢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三地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本屆京津冀開發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省已與京津共建各類園區5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8個,創新平臺160個,引進轉化京津科技成果570多項。我省開發區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京津產業、科技成果向河北開發區轉移呈現加速之勢。
“從河北的情況看,盡管省級以上創新型產業集群數量不算少,但由于受優質創新資源不足、整體規模不大、集群協同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約,目前創新型產業集群在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的能動作用尚未充分釋放。”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建國開門見山地提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核心是北京,“基座”是河北,墊高河北這個“基座”對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對此,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認為,開發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聚集產業,而創新型產業選擇性很強,不是說什么地方都可以聚集創新產業。這個地方首先要是一個成本的洼地,其次也要是一個要素流動的洼地,如果不是成本洼地,要素就不會聚集。
肖金成建議,搞開發區,一定要注重改善投資環境,不僅要改善投資的硬環境,還要改善投資的軟環境。同時還要加強產城融合,要通過開發區這個平臺,讓產業和城市有機結合在一起。
“高新區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產業高端化。”石家莊高新區科技局局長丁飛燕介紹,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石家莊高新區從原來比較重視制造業,逐漸向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智能經濟、生物經濟等新興產業轉變。
丁飛燕認為,高新區還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結合區位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加快產業聚集。“沒有特色,高新區就不會有生命力。人們能記住某個高新區,其實記住的是它的特色。”丁飛燕舉例說,比如中關村,發展最好的產業是人工智能,杭州是電子商務,合肥是智能語音,貴陽是大數據,而石家莊則是生物醫藥。
對接京津開發區
集聚創造性人才
“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開發區要打造創新高地,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是競爭的一個焦點。京津冀任何一個開發區,想要發展高新高端產業,實現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最終看你有沒有高端人才。”論壇上,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楊開忠的觀點,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共鳴。
“未來開發區的競爭不是體現在招商引資上,而體現在吸引了多少人才。因為投資跟著人才走。”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秉鐮認為,開發區要想集聚人才,就必須千方百計地提升所在地方的品質,包括公共服務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及政策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等,而這正是開發區的發展方向。
要在京津冀區域培育若干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必須立足現有基礎,從創新產業發展組織方式,構建產業發展生態網絡,強化京津冀區域創新資源要素智力支撐等方面求突破。張建國認為,在積極引進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臺,聚力建設一批適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的同時,爭取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落地河北,這對加快彌補河北創新人才短板十分重要。
“對于我省高新區來說,要想積極對接京津開發區,引進和培育人才,就要努力創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育才用才的發展環境、留才厚才的生活環境、愛才敬才的文化環境,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丁飛燕說。
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高質量的創新創業體系,是培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叢民說,開發區要提升孵化器在人才聚集、產業培育、研發支持、資本驅動和市場渠道等方面的服務能力,著力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全面發展體系,加快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資信等專業服務,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