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作為制造業大省,我省近年來涌現出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優勢制造業集群,為我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集群也進入多維度、深層次、高水平發展階段。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應進一步深化對產業集群的認識,把握產業集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調整和創新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的戰略思路,加快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完善產業鏈條
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任何一個地區都難以控制產業鏈的所有環節,也不可能做到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最優的。因此,各地區應根據自身優勢推動集群企業重點選取關鍵環節,逐步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發展。就河北而言,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不僅缺乏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產業鏈的協同優勢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的產業網絡,推動集群企業從單純注重產品制造環節,逐步延伸到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形成“設計——制造——服務”一體化的國際先進生產模式。
具體看,要在以下領域加快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推動全省優勢產業集群快速發展。一是立足主導優勢產業,在鋼鐵、裝備制造、石化等領域,通過延長產業鏈條,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產業鏈;二是立足新興優勢產業,依托自身優勢進行重點突破,在信息產業、研發設計、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做大做強一批新興優勢產業鏈;三是立足傳統優勢產業,在建材、家電、家具、紡織等領域,推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并通過實施品牌化戰略,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調整優化現有的傳統產業鏈。
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引領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縱觀我省制造業發展,傳統制造企業在空間上大都呈現集聚化發展態勢,形成了“一鎮一品”“一區一特色”或“專業鎮”等發展模式;一些先進制造、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產業園區,多專注于全球價值鏈中某個相對低端的分工環節,從事生產制造加工業務。鑒于此,我省亟需通過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促進制造企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首先,要重點發揮大中型龍頭制造企業核心技術強、引領輻射作用大的優勢,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實現技術共享,引導先進制造業集群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其次,支持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的高科技中小微企業,通過創新網絡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加快成為專業化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小巨人”企業。再次,以滿足或挖掘客戶需求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信息增值服務等專業化服務模式,為制造企業植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因,打造一批推動集群企業互聯網化發展的專業化服務商。
完善產業生態體系
從本質上看,產業集群并不僅僅是企業和各類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其核心是集群內企業和機構之間能否進行有效合作與互動交流。因此,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必須全面構建網絡化創新生態體系,形成目標明確、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圈。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完整的網絡化創新生態體系是以創新為核心,由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科技中介組成集群網絡,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當前,我省產業集群發育程度不高,存在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政產學研用未能完全實現有效銜接、核心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相對滯后等問題。鑒于此,我省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加快構建網絡化創新生態體系。
構建網絡化創新生態體系,一是要基于我省產業特色和歷史文化,以龍頭企業、優勢產業鏈、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核心,培育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創新生態圈。二是以培育科技孵化網絡系統為重點,構建一批創新創業支撐平臺,鼓勵高科技成長性企業打破組織邊界,通過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發展新型平臺經濟,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三是加強政府、企業、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創新合作,重點扶持構建一批技術研發平臺、行業技術支撐平臺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有效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共享。
引進培育高端人才
優勢產業集群并不是高端或先進企業在空間內的簡單“扎堆”,而是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在空間內的有效集聚。隨著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增強,其對高端人才、新技術的吸引作用會逐步加大。我省地處京津冀經濟圈,具有獨特的地緣和人緣優勢,有助于借力京津豐富的創新資源加快發展。我省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優勢產業集群對人才的吸引力。
首先,加大高端復合人才引進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人文環境及生活環境,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為優勢產業集群發揮持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其次,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大學、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進行技術人才培養,為產業集群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再次,打破體制界限,通過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動政策,實現人才有序順暢流動,吸引更多人才要素向產業集群聚集。
|